<dd id="9kyqr"></dd>

    <rp id="9kyqr"></rp>
  • 當前位置: 首頁 > 新聞中心 > 法院動態
    三源共治丨傳承紅色血脈 打造“三源共治”涉縣新“楓”景
    分享到:
      發布時間:2023-11-06 18:54:34 打印 字號: | |

    近年來,涉縣法院始終堅持調解優先、調判結合的工作原則,將調解的理念貫穿案件辦理始終,積極踐行新時代“楓橋經驗”,“抓前端、治未病”,堅持訴源、案源、訪源“三源共治”,著力打造涉縣法院新“楓”景。

    搭建多元解紛平臺,從完善機制上推進訴源治理

    “通過調解委員會調解,再到法院進行司法確認,我很快拿到了賠償款,這種處理方式既簡單又不用出費用,太方便了?!苯煌ㄊ鹿实氖芎θ舜弈诚蜣k案法官說出了自己的心里話。

    因原告席某駕駛貨車車速過快,車輛失控撞向路邊廠房院墻,倒塌的院墻將院內行人崔某砸傷,導致崔某受傷住院,交警部門認定席某在此次事故中負全部責任,崔某無責任,就崔某的賠償問題雙方未能達成一致意見,崔某向法院提起了訴訟。法官在接到崔某訴狀后,了解雙方在賠償費用的承擔上差距不太大,征求雙方當事人意見后,法院將案件委派至涉縣道路交通事故糾紛調解委員會進行調解。特邀調解員組織雙方當事人進行調解,雙方達成了賠償協議,并向法院提交了司法確認申請。法院受理申請后很快做出了確認雙方賠償協議有效的裁定,席某也當庭履行了賠償義務。這是法院多元解紛工作中的一個縮影。

    在訴源治理工作中,該院積極探索工作新思路,在黨委領導下,尋求政府和群團組織等多部門支持,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,聯合出臺了《涉縣平安建設領導小組關于建立多元化解糾紛工作機制的辦法》《關于加強訴源治理推動矛盾糾紛源頭化解的實施方案》《涉縣行政爭議化解工作實施辦法》等解紛機制。通過調解平臺將矛盾糾紛委派至縣司法局,由縣司法局按照“原告就被告原則”將案件分流至各鄉鎮(街道),由“一委三中心”及司法所共同配合完成案件調解工作。2023年以來,法院共向司法局推送訴前調解案件681件,調解成功560件,調解成功率為82%,一大批糾紛在訴前得到了化解。

    以點帶面示范引領,從控制增量上加強案源治理

    “小區業主欠我們物業費好幾年了,要也不給,我們無法正常開展物業服務工作,現在要起訴業主索要物業費!”某物業公司代理人抱著一摞起訴狀到立案窗口想立案。

    經了解,該小區有200戶業主從2020年初就不交納物業費,導致物業公司連工人工資都無法發放,陷入了難以為繼的窘境。如果案件全部受理,一方面會增加物業公司與業主的矛盾,另一方面也導致大量案件進入訴訟程序。法官建議物業公司:“你們可以選擇幾個案件通過支付令和財產保全程序先行立案,法院組織雙方進行調解,看能不能達成統一意見,這樣能減輕咱物業公司的訴訟成本,后續案件按照這樣的范例處理?!苯洐嗪饫?,物業公司同意了這個建議,選取了5起案件向法院提交了支付令申請。

    法院隨即向5名業主送達了支付令,在送達的同時,也向業主們了解產生矛盾的原因,業主們普遍反映,物業公司服務不到位、打掃衛生不及時,還發生過幾起電動車電瓶被盜的現象,反映到物業也未得到及時解決,不是不想交物業費。物業公司也承認確實存在服務不到位的現象。了解到上述情況后,法院組織雙方進行面對面調解,經多次協商,雙方均同意在原有物業費收取標準上打8折處理,服務公司也承諾后續會加強服務意識,并通過加強門崗管理、安裝監控設備等措施解決業主物品失竊問題。至此,這起批量矛盾糾紛得到了圓滿解決,實現了雙贏、多贏、共贏的社會效果。今年以來,通過以點帶面,類案示范,以少量案件進入程序、同類案件同步調解工作為切入口,化解批量案件309件。

    帶著感情做群眾工作,從提升群眾滿意度上做好訪源治理

    申某與馮某民間借貸糾紛一案,法院判決申某勝訴后,申某向法院申請執行,該院依法采取網絡查控及傳統查控措施,馮某家境困難沒有履行能力,調查中也未發現有可供執行的財產線索,依法裁定終結本次執行程序。后經多次網絡查詢仍未發現任何有價值的財產線索,申某多次到上級部門上訪。

    執行法官考慮到雙方的實際情況,聯系鄉政府和村兩委干部組織雙方當事人進行了多次調解,經過村鄉兩級干部和執行法官的耐心溝通,雙方達成了分期履行的和解協議,目前已徹底履行完畢。

    涉縣法院將信訪工作當作送上門的群眾工作。在日常信訪接待中,做到門常開、人常在,熱情接待每一個來院信訪的當事人,認真聽取記錄他們反映的問題,并及時與辦案法官溝通,共同做好釋法明理和化訪工作,從根源上解決問題。用真情感化群眾,贏得他們的理解和信任,認真分析上訪戶上訪原因,有針對性地拿出解決方案,真正做到了信訪工作 “件件有著落,事事有回音”,有效維護了社會穩定。


     

    來源:邯鄲市中級人民法院
    責任編輯:逯永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