永年區是百萬人口大區,經濟活躍、社情復雜。近年來,永年區將訴源治理工作作為一項重要改革任務,以“四個一同”為紐帶,搭建法院與鄉鎮矛盾糾紛化解共同體,為基層社會治理注入“法”的內核,從化訟止爭向少訴無訟轉變。2022年,全區新收一審民事案件4910件,同比下降18%,下降幅度位居全市第一、全省前列。
一、“成績單”一同考評,注強矛盾化解的“合力劑”。針對鄉鎮在“訴源治理”鏈條中主體定位缺失、積極性不夠的問題,永年區把訴源治理工作納入平安建設總體部署。一是專項考核,定好“成績單”。平安建設工作增加對各鄉鎮訴源治理專項考核,推動訴源治理工作由區法院“單打獨斗”,向法院與鄉鎮共同治理轉變。二是每月通報,曬好“成績單”。建立“訴源治理成績”通報機制,每月對法院受理各鄉鎮的民初案件數、萬人成訟率排名進行通報,倒逼鄉鎮主動關注案件、主動對接法院、主動訴前調解,形成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共同體。三是約談警示,用好“成績單”。對訴源治理連續排名靠后的鄉鎮,由區委常委、政法委書記約談黨委書記,并作為平安建設考核依據,調動鄉鎮黨委訴源治理工作積極性、主動性。2022年,永年區萬人成訟率萬分之五十三,遠低于考核滿分值萬分之七十五。
二、“專業隊”一同調解,架起矛盾化解的“聯動鏈”。在矛盾糾紛化解上,強化調解中的“法律”權威,充分發揮法官“專業隊”指導作用,為基層調解賦“法”明“律”。一是速裁法官與訴前調解員協同聯動,矛盾糾紛止于“訴前”。創新性將訴前調解與簡案速裁深度融合,速裁團隊返聘4名退休法官作為訴前調解員,實行“1法官+1法官助理+1書記員+1駐庭調解員”模式,駐庭調解員發揮專業法律知識進行訴前調解,2022年調解結案429件,出具訴前調書914件。二是法庭庭長與鄉鎮黨委協同會商,基層治理止于“少訴”。充分發揮人民法庭聯合基層組織共同化解矛盾糾紛的優勢,法庭庭長每月參加鄉鎮政法工作協調會,與鄉鎮政法委員、派出所長、司法所長協作配合,就易發民事糾紛、社會矛盾發展態勢進行研判化解,特別是將化解中發現的信訪苗頭和不穩定因素進行整理匯總,為鄉鎮綜合治理建言獻策。2022年以來,先后向17個鄉鎮黨委提出工作建議40余條,均被采納。三是法官助理與網格員協同發力,矛盾糾紛止于“萌芽”。實行“法官助理包村、網格員包片”機制,整合村兩委干部、鄉賢、人民調解員等多種力量,在全區363個村建立網格員隊伍,指導幫助網格員運用法律知識化解矛盾糾紛,從源頭上減少訴訟增量。2022年10月,永年區法院“訴前調解”工作經驗,在最高院“非凡十年看法院”直播間進行了展示。
三、“院庭站”一同提速,開通矛盾化解的“高速路”。堅持法院、法庭、法官工作站上下貫通、一體建設,推動矛盾糾紛在鄉鎮快化解、少訴訟、不上訪。2022年以來,永年法院一站式多元解紛和訴訟體系建設質效評估穩居全省第一。一是法院速裁調解。堅持簡案快審,發揮速裁團隊“快速門診部”作用,2022年速裁快審案件2144件,平均審理周期9天,全區35%的案件在速裁團隊得到化解。堅持類案專審,成立交通事故、金融、知識產權、生態旅游等專業審判庭,并結合相關職能部門、行業協會,積極開展訴前調解,提升類案辦案速度。如2022年全區形成訴訟的交通事故案件1200余件,訴前調解達到400余件,占33%;平均審理時長由一般民事案件的65天縮短為15.93天。2022年10月,區法院延伸人民法庭多元解紛和訴訟服務職能,被省高院全省推廣。二是法庭一站服務。區財政投資1100余萬元,對大北汪、廣府、小龍馬三個人民法庭進行升級改造,建設在線音視頻調解室、互聯網法庭,全面實現線上線下調解及其他一站式訴訟服務。對民事矛盾糾紛,盡量減少司法強硬介入,2022年以來共審理婚姻、鄰里、人身損害賠償等涉民生案件414件,其中以調解和撤訴方式結案216件,占52.17%。2022年11月,廣府法庭建設入選最高院第四批新時代人民法庭建設典型案例。三是法官工作站下沉。在全區17個鄉鎮和進出口協會、永北林場設立19個法官工作站,建立“法官定期巡回、常態在線接待、多元協同聯動、就地化解糾紛”工作機制,通過群眾預約和主動入駐調解相結合、定期和不定期法律咨詢相結合、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等“三結合”模式,為群眾提供矛盾調處、法律咨詢、普法宣傳等服務,切實提高解紛效率、降低解紛成本。
四、“微普法”一同下沉,打好矛盾糾紛的“預防針”。堅持把“微普法”融入訴源治理,利用小案例、小宣傳、小培訓開展針對性普法活動,引導群眾自覺用法律知識明是非、判對錯、管言行,把矛盾糾紛消滅于“萌芽”。一是巡回審判“微普法”。區法院在17個鄉鎮全面建立巡回審判點,在115個人口較多村莊設立巡回調解點。在審理家庭婚姻、相鄰關系等糾紛案件中,充分利用巡回審判現場說理、就地調解,開展巡回調解330余次,起到了辦一案、帶一片、教一方的良好效果。二是發布案例“微普法”。在河北法制報、邯鄲日報、長城新媒體等平臺和微信群發布引領社會風尚典型案例,并召開“引領社會風尚典型案例”新聞發布會,以“小案件”講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“大道理”,實現“審理一案、治理一片”的個案示范功能。三是專題活動“微普法”。扎實開展“法庭開放日”和送法“進校園、進企業、進鄉村”等面對面普法宣傳活動,對鄉村干部、網格員、學校師生等開展法律知識培訓126次,參訓人員2300人次,教育引導群眾正確處理矛盾糾紛,提升群眾對訴源治理工作的知曉率、認同感。